香港

臺灣廠商進入大陸電商市場新模式

進口跨境電商屬於B2C的零售市場,具有活力、創新速度快的特質,但競爭也異常激烈,運營的每個環節都要付出相當的心力,甚至需要專業的團隊投入,對於習慣於以製造批發經營模式的臺灣製造商而言,要轉換為B2C的經營模式確實無法一步到位。

想知道更多大陸電商發展趨勢,歡迎訂閱〈前進新大陸〉YouTube頻道 ;成為〈前進新大陸〉FB粉絲

圖:Olivier Bergeron on pexels

面對大陸海量的網路購物市場,跨境電商在中國大陸快速創新與競爭下也衍生出多種的生意模式,臺灣的製造商仍應參與這個快速崛起的消費市場,特別在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嚴重衝擊實體通路,大量的用戶轉到線上消費,臺灣廠商唯有參與世界的變化才能和世界做連結。

利用B2B媒合平台

跨境集市 (www.kuajingjishi.com) 是一個B2B的媒合網站,不屬於B2C跨境電商平台,因此並未受到跨境法規的限制。當註册成為會員登入系統後可以看見網站上發布的商品訊息,例如每批貨的最小訂購量、單價、交貨地點、交易方式、保質期等相關商品的訊息,並且留下聯絡人的相關資料,讓有需求的企業可以聯繫洽談價格、交貨模式等;同樣的若是臺灣的製造商或品牌一級代理商也可以在平台上發布商品訊息,讓有需求的企業可以聯絡。

這種媒合平台非常適合在中國大陸有常態需求並且熱銷的商品如尿布之類的品項,但在交易之前要確認清楚交貨的模式,通常B2B交易已經屬於國際貿易,牽涉到FOB (離岸價) 或是CIF(成本+保險+運費,亦即到岸價) 交貨方式,包含款項給付的方式,都需要事先謹慎的確認。

利用香港海外倉的優勢找到商機

香港是中國大陸進口跨境電商數量最多的海外倉集散地,主要有3個優勢:

1、香港是國際自由貿易市場,有關稅獨立、資金自由流動的優勢。

2、有空運及海運的國際運輸優勢。

3、距離中國大陸更近,可自由進出中國大陸,有深港直通的貨車,運輸更加方便。

 

中國大陸跨境電商的保稅備貨模式,是將批量商品進口後儲存在保稅倉,而法規限定不能在保稅倉進行B2B的交易,只能直接賣給大陸的消費者。

現在許多大型跨境電商平台或是在電商平台開店的業者,通常會在香港註册境外公司,然後從境外自行採購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大宗貨物,像是奶粉、尿布之類商品,對於代理商或是具有品牌的製造商而言,香港屬於自由交易的市場,貨物在保稅倉就可以進行交易,若是可以整合這些需求,將貨櫃一次發到香港,國際運輸只要一次,然後在香港進行貨物的交易,直接分貨給各自購買的買家,這樣的交易方式非常方便,所受限制也較少。例如京東國際、天貓國際各自需求3個貨櫃的奶粉,而考拉海購需求4個貨櫃,那麼澳洲原廠可以一次將10個貨櫃的奶粉發到香港,到了香港後再進行分貨及交易。

香港擁有最多海外倉及商品交易地的優勢,很多中國大陸進口跨境電商的買家集中在香港,臺灣的製造商、產品代理商或是貿易商,若有電商企業需要的商品,可以試著在香港找到有需求的買家,增加商品販售商機。

利用「一件代發」,成為B2C的供貨商

一件代發的服務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傳統電商淘寶,是在網站上經營貨源的供應商和對貨源有需求的網站店鋪,在供需關係中,供應商對店鋪的服務。

供應商會提供關於商品的圖片、尺碼、顏色等資訊給網站店鋪,而消費者跟店鋪下訂單時,會由供應商包裝好出貨給消費者,即使是一件商品也會幫忙發貨,這樣的供需關係讓網站店鋪不需要買貨及囤貨,也不需要聘請人力打包貨物包裹,直接由供應商處理後續訂單發貨事宜,甚至連產品文宣、模特兒展示圖片、商品照片等都會提供,讓網站店鋪直接放在網頁上,不但服務到位,連貨款也都是之後才跟供貨商結算,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大陸傳統電商強大競爭壓力下形成的細緻服務。

對臺灣的廠商來說,若可以成為一件代發的供貨商,讓電商平台的小型賣家來販售商品,也就是將一件代發的概念轉為商業經營的模式,開發在電商平台開立店鋪的個體戶或小型賣家,提供所有的商品訊息、圖片、廣告文宣及發貨的所有服務;例如中國大陸阿里體系的1688是最大的B2B批發平台,只要在裡面挑到供貨商的貨源,就可以將所有的商品資料傳到在淘寶的店鋪,只要略加修改價格或規格即可,對小型賣家而言具有完全零庫存、零成本的優勢。

大陸的工廠目前多數都能作到一件代發的配合,將原本的批發模式,下沉至各電商平台的小型賣家,臺灣廠商若能將一件代發模式轉換為商業經營的思維,將客戶轉換為在電商平台經營的小型賣家,簡單、方便、低成本的經營模式,將吸引更多的賣家願意成為代銷者。

購買鏈接:全球跨境電商發展趨勢與應用,博客來熱賣出刊〈新貿易時代:從兩岸跨境電商到全球市場〉

延伸閱讀:以臺灣優勢產業走入世界舞台

新冠肺炎讓香港網購意外爆發!

文、圖_林若思◎土生土長香港人,從事新聞及傳媒工作,愛說故事的人。本文原文刊登於旅讀中國98期,原文標題:疫情下的網購大潮。

你是赤貧戶、中下階層或是暴發戶?說的不是銀行戶口的資產,而是新型肺炎疫情下,港人互相調侃,以防疫物資的數量區分貧賤,在搶購口罩、酒精、乾洗手和漂白水之餘,苦中作樂。

與中國大陸及英美比較,香港網購市場相對發展較慢,中老年人士普及程度低,亦不熟識電子錢包及網上付款方式。面對全港一「罩」難求,香港街頭竟湧現通宵輪候購買口罩的人龍,還有超級市場搶購白米、糧油及衛生紙等奇景,但市民和商戶都漸漸意識到,迫使人群聚集和密切接觸的傳統購物方式並非最可取,加上市民大幅減少外出活動,網購活動終於迎來一次大潮。

引為佳話的必先要數香港商人王維基二〇一五年創辦的「HKTVmall」網購平臺,由初期全城不看好、冷眼看他揮金如土,到今天成為市民的救命稻草。其公司招兵買馬、擴充線下據點、調高送貨金額以疏導客人,股價更應聲彈起,可謂逆市奇葩。王維基更與員工親身到臺灣成功採購口罩製造機,自行生產並銷售口罩,在製造業早已沒落的香港令人嘖嘖稱奇。

網上一片「疫情」行銷熱潮,傳統的零售連鎖店例如屈臣氏、莎莎、日本城,汲取了約一星期讓市民通宵苦候的教訓,改良了網上銷售和派籌(號碼牌)機制。在疫情初期,有口罩出售的網店,每到開售之時,同一時段的輪候人數可逾十萬人,可見網購的需求強勁。

為回應市民擔心日用品供應,大型超市百佳的網購平臺就在二月下旬推出「米麵紙安心套餐」,吸引市民一併採購白米、即食麵和衛生紙。百佳過去把資源集中在實體店,網購平臺表現呆滯,如今趁疫情終於調整策略,推廣網上平臺。除了大型商戶,搜羅海外貨品的團購網店、售賣本地蔬菜和健康食品、消毒產品的特色店以至餐飲外送app均加入戰圈,吸納了可觀的新客戶。

執筆之時,我已在家工作一段時間,一星期只出門一至兩次。不過家中受惠於網購,口罩、消毒清潔用品及備用食糧得以直送家門。我相信,「疫」境總會過去,而香港的網購通路卻意外新生,對人們的消費模式將有深遠影響。面對社會上仍有一批長者始終無法適應網路活動,疫症教會我們的是互助互愛,畢竟防疫不是一個人的事,要全社會合作才能築好防護網。不少朋友在購得足夠物資後,均會分享給親友及鄰舍,亦有義工組織募捐物資再分配給弱勢群體,是在疫情陰霾下最溫暖的消息。

延伸閱讀:
疫外崛起:網路公司轉身成為站在風口上的豬
疫外崛起:國際創投看台灣創新創業的影響與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