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創業者

陸企創業家推動的中國市場

文:陳澤琪/圖:Ben Rosett on Unsplash歡迎關注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

人類豐盛生活、繁華文明、理想價值的推動,永遠無法忽視來自商業創造、經濟驅動發展的力量。

二〇一八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媒體多從政治改革開放的角度進行一連串回溯的報導;但與此同時,近來更多的研究學者、自媒體,則將焦點關注到在此時代浪潮、政策驅動環境發展下,持續蓄積能量、匯集智慧的陸企實幹家、創業者。

風來浪去,冒險的創企業家

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曾在《四十年中國企業家特質》一文裡寫道:「在中國,企業家是一個非常時髦成功的代名詞,然而事實是,如果中國不能夠誕生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民族就無法振興,就無法真正地步入世界的主流,就無法自力於這個充滿競爭和機會的世界。」

自媒體吳曉波在《激盪四十》演講裡講到:「過去四十年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優秀的人,跟你出生在甚麼家庭,沒有關係;跟你智商高不高,沒有關係;跟你所在區域資源豐富不豐富,沒有關係。只跟它有關係──欲望,你願不願意富起來,你敢不敢為了致富而冒險。」

Entrepreneur 企業家,源於法語,原意為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擅長有效率整合資源,如早期的土地、勞動、資本;到近代的人才、技術與創新,使資源在手中產生更多的產能,讓資源配置的效率更高,繼而開闢一個新市場。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ucker)則分析出企業家是革新者,勇於承擔風險,有目的地尋找革新源泉,善於捕捉變化,並把變化作為可供開發利用機會的人。

致富與智富,江山代有人才出

萬物肆意生長,江河匯聚百川。二〇一九年三月五日,褚時建以九十一歲高齡在雲南老家逝世,並成為大陸當日新聞焦點,這位二〇後代表的中國煙草大王、橙王,褚時建象徵著中國企業家第一代的落幕;爾後,三〇後代表滇虹天然藥物廠周家礽;四〇後代表華為任正非、聯想電腦柳傳志、海爾電器張瑞敏;五〇後的平安保險集團馬明哲、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珠海格力電器董明珠;到目前臺灣較熟悉的六〇後的阿里巴巴馬雲、百度搜索李彥宏、小米手機雷軍;七〇後的騰訊馬化騰、奇虎360周鴻禕、美團創辦人王興、蔚來汽車李斌;八〇後的大疆無人飛機汪滔、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字節跳動集團(今日頭條、抖音)CEO張一鳴等。

打開時間的尺度,四十年來大陸企業的崛起與發展,從第一個二十年企業以滿足早期物質匱乏為主,食品、家電等為基礎的產業;到近二十年掌握到資訊新科技技術,並奠基於巨大量體、人口紅利下,而驅動起龐大的浪潮。

中國大陸式的成長於世界有賴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的轉移;於自身,則有各方環境資源、社會各領域階層者共同投入和努力,即使到今日,中國大陸仍是世界上創業冒險力最旺盛的區域。

互聯網+從瘋狂風投到泡沫衰亡

中國大陸崛起,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豐沛資本的流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二〇一五年中國大陸面臨另一個轉換,對外啟動了一帶一路的經濟共同體發展倡議計畫、對內則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二〇一七年底吳曉波《激盪四十》演講裡即提到,「中國每天近萬家企業創業,但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會在十八個月內結束,中國是一個年輕人創業十分多的國家,也是創業失敗率非常高的國家。」

「寧做孤獨狼、不做打工狗;失敗鋪墊出來成功之路!」創新創業霸氣口號裡,吳曉波所講的年輕創業,資本運作瘋狂關注投入者,多以「互聯網+」產業為主。所謂的互聯網+即是將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透過資訊線上技術與線下實體商業相互融合運作,繼而推動社會生活進步、經濟發展的新形態。互聯網+教育、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餐飲……,貼近用戶需求、解決用戶某某痛點成為年輕創業者經常琅琅上口的創業出發點。

在創業圈常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為定律,搶攻成為互聯網+某一項目垂直領域超級獨角獸的同時,大量資本追逐瘋狂投入,使流量、量體成為關鍵指標時,獨角獸反成了難以收拾的怪獸。其中最有名者,包括原本解決城市出行最後一里路的共享單車,從第一家摩拜開始,與短短不到一年尾隨跟風創設的ofo、小鳴、小白、智享、小藍、優拜、快吐、騎唄等,將原本質為將已存在閒置資源充分發揮價值,達到供需平衡,降低社會成本之「共享」,到了共享單車則反成為資本博弈的競賽場,投入巨資生產單車,收租獲利,最終因競爭無序、缺乏管理,隨處亂停亂放的共享單車,反造成都市交通的混亂;各大都市角散落堆積如山的報廢單車,更成為大型無法收拾的垃圾場。終至這場瘋狂風投轉成了超級泡沫,成為中國大陸創投史上慘痛人民幣六百億的教訓。

從務實的商業平臺上再精實創業

並非所有互聯網+的創業都有風投青睞,在已落實落地有互聯網或電商運營的規模企業基礎的平臺上,提供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機會,反倒能看到許多小有成績的精實創業。

一家不願具名、年營業額超過十億營業額的廈門精品品牌男鞋電商老闆,則對於其企業每年可成長百分之五十,並且扶植企業內年輕人創業創利,提供他系統性的見解。

他認為,在資訊互聯網的環境下,年輕人接觸資訊極為便利,可快速觸發年輕人的創意與資源整合的能力;但於此同時,年輕人也很容易為媒體、為風投關注的新創者、新創項目所吸引而困惑,而忘卻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以他自己一路發家與積累的電商企業為例,他從掌握產品、品牌和營銷技術三環節專注下手,並不斷與時俱進,每個環節都從試測、更新、定位,再迭代。以電商營銷技術為例,大陸近兩年中心電商流量開始為二類電商(微信、今日頭條、短視頻電商等)所分散,因此以往他將原本僅依賴的天貓、京東大型電商營銷的資源,透過廣告費投入的過程,不斷測試、調整和優化,找出該企業應用二類電商最適合的標籤、最具效能的操作模式。在產品上,企業本身則專注進行原產品垂直類目的發展,品牌時尚男鞋、老人健康鞋、高端童鞋等。他提到專注對於創業產業發展十分重要,即使已擁有較多資源的他,對於非相關性類型產品,哪怕賣得再好、機會再大,也不心動。

面對互聯網+產業發展趨勢的來臨,則採開放技術合作的方式,鼓勵有研發能力的年輕人,投入設計品牌鞋實體銷售中心(和地推業務)可應用之方便移動攜帶的智能腳型檢測儀。從產業需求切入,找到缺口,並能解決此互聯網+的需求,如此新創方有成功機會。

未來四十年,誰與沉浮

二〇一八中美貿易大戰起,大陸企業的發展走入了另一個轉折,有遠見的商業媒體人和企業主,多從產業產品升級、整合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營銷、企業社會責任與價值幾方面思考、引導、推動和落實下一階段商業發展的方向。

所有偉大的商業故事都包含著時代的印記與永恆的人性。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i Noah Harai),在其歷史哲學著作《人類大歷史:從也受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