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工作

登陸闖錢途 大陸就業早知道

文:周億如。本文選自旅讀中國86期創講堂文章。歡迎關注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

想西進大陸職場站穩腳跟,
對企業類型、工作文化到職場環境都要慎重評估,
擺正心態面對一切挑戰,更是第一要點。

隨著大陸二三線城市崛起,市場量體逐漸龐大,越來越多人選擇西進求職尋找更多機會,根據17年的資料顯示,赴陸人口由30萬增加至45萬,前進新大陸邀請到多位大陸老師,和我們分享赴陸的職場密技。

臺灣VS大陸 就業環境比一比

目前大陸人才仍然屬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企業也更屬意於用海外人才填補缺口,這部分臺灣人才在對接上較為方便,首先語言相通,只有口音需要重新適應,再者同屬中華文化,在文化適應、工作習慣、生活型態上最為相似,簽證方面也比外籍人士便捷,只需要臺胞證就能往返大陸。陸企普遍對於臺灣人才有更好的印象,思想靈活有創意、穩定度高、敬業、有國際觀,是臺灣人才的天然優勢。

雖然就業前景一片良好,但要赴陸就業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首先兩岸在起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後續薪資漲幅的空間才呈現了巨大的落差,其中,新興行業的薪資漲幅又比傳統行業來得高,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為了留住人才,時常會出現令人咋舌的高薪。再來大陸普遍加班情形嚴重,在新興行業更是如此,加班到深夜都是常態,就業環境競爭激烈,每個人都努力向上爬,力求在主管面前做出最佳的表現,每天都處在高壓的環境中,如果沒有相應的實力、與調適好的心態,很容易在職場受挫,進而產生負面印象,這時就要考量自己是否比較適合待在臺灣,相對安逸平和的工作環境中。

職場文化一把抓

大陸企業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國企、民企、央企、外企,依照字面上的意思可以分為,國有企業,如:鐵路、自來水、天然氣等國家持股、參股的企業;中央企業,如:軍事、航天、石油、電信等等,前面兩種企業臺灣人較無法涉足,後面的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是臺灣人赴陸求職的重點。

民營企業一般有幾個特點,靈活度高、能迅速累積職場經驗、重視個人能力勝過資歷和學歷,缺點則是流動率高、生活壓力大、企業發展沒有保障;外資企業,制度完善、系統化管理、架構完整,缺點是門檻高、晉升機會少,有所謂的職場天花板,福利制度已經不若以往吸引人。

在企業文化中,除了類型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領域也會有不同的企業文化,可參考後敘的幾種企業簡單分析,可以視自己的情況做篩選。一般在初創公司,狼性和目的性會更強,大家講話都會很直接,流動率也很大,是否適合公司的能力是關鍵,若無法適應公司,可能就會請人走,除此之外,大陸南北環境差異大,南方人和北方人也會為公司帶來不同風格,南方人注重於解決事情本身,北方人傾向於先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臺資公司,文化比較符合臺灣人的特性,保守、穩定,只是薪水相對不那麼好,相較於以前的動輒兩三倍的薪水,現在只要加到兩成即能招到人,不過由於薪水在臺灣支付的關係,能夠省下大陸高額的所得稅。

能進入外資企業的職員,一般都有非常出色的經歷和能力,同儕間競爭激烈,注重於綜合能力,簡報、書寫、溝通等等,尤其傾向於能夠帶來團隊合作型的人才。

對於進入大陸職場的臺灣人,要懂得適時表達自己,大陸人普遍比較直接,臺灣人則比較被動,若只會等主管主動發現,那很有可能會先被淘汰,這時就要發揮臺灣人的包容力,主動融入職場,學習他們思維、表達的方式,改變對大陸過去的認知,從新的視角認適環境,懂得換位思考,接受文化差異,和同事和諧相處,在政治方面不刻意表達自己的意識形態,若面臨他人刻意挑釁,也不需要有過激的反應,讓他自討沒趣,下次自然不會再找麻煩。

就職前的準備 職場的三種態度                                     

在就業前若是能夠先充分了解職業,就職後繼續探索自己,能有助於了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有些人選擇先就業再擇業,這樣的觀念會讓人走了許多彎路卻仍找不到方向,也浪費了許多時間成本,專業興趣和職業興趣未必是一樣的,找出自己願意畢生奮鬥的目標,愛一行,幹一行,理所當然;幹一行,愛一行,意味深長。

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並不是擁有多麼無法替代的技能,抑或是絕頂的技術、能力,而是良好的工作態度,這點無論是在大陸或者臺灣以及各行各業,都適用。大陸資深人力資源的謝老師,和大家分享了一些他過來人的經驗,在畢業的後五年,是養成職業素養的黃金時期,職業素質可以分為三種:溝通技巧、時間管理(目標管理)情緒管理(壓力管理),若能掌握好這三個要點,無論在什麼樣的行業,都不會有太差的表現,謝老師也分享到,有些同學一畢業取得很好的起點,但是在五年、十年後,卻沒有相應的成績,反倒是有些同學起點不怎樣,往後的路卻越走越順,他也鼓勵年輕人,有時後並不要執著於剛畢業那幾年的一兩萬薪水,處於一個讓自己成長的環境中,才是最長遠的路。

一個好的就業環境可以依據下列幾的點來做篩選,一個能夠成長的環境、願意栽培的領導、優質的同事、高質量的人脈。在職場中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覺得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薪水固然重要,真正能左右你抉擇的應該是環境,環境能帶給你無形的財富,要能隨著職場一起成長,當你累積了足夠的能力,就能前往下一個挑戰,這裡謝老師也分享了一句話,你在這份工作的價值,是由下一個公司決定的。

如何在職場中步步高升

在職場中難免受到委屈,職位越高背後所要付出的也就更多,若把這些逆境和困難視為成長的養分,是在職場上更進一步的基石,通過堅持、克服挫折,也得到了更多收穫,成長雖然需要他人的扶持,但能夠自我的提升,解決職場中的每一個困境才能邁向下一個里程。

若要在職場中更進一步,那考驗的就是在工作八小時以外的差異,可以從下面三項能力來考量,思考力、執行力、創新力;別人沒想到你想到、別人做不到的你做到、別人做到了而你能做的更好,這3點能讓你從一般職員中脫穎而出,然而想要當上主管,最主要的還是要具備團隊精神,要有帶領團隊一起成長的信念,輔導同事往更好的方向成長。

成為主管後,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管理者,這裡有三個步驟給大家參考,揪頭髮、聞味道、照鏡子。揪頭髮又分為三個部分,1.知道你的上級在想什麼、2.你的上級想做什麼,3.你上級的上級在想什麼,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要站在主管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本位主義,不只專注於眼前的利益。再來聞味道,就是要足夠敏銳,當領導的組織大到一個程度,難以事事鉅細靡遺,這時就要通過現象去看本質,發現小問題要大動作,發現大問題則要動手術。最後的照鏡子,一個好的主管,要做自己的鏡子(時時反省自己),也要做別人的鏡子(成為他人的榜樣),以別人為鏡子(學習別人的優點),對待事情苛刻,對人則寬容。

人往高處走,要在職場中拚搏出一條道路並不容易,每位前往大陸的人,都懷抱著理想,希望在能那裡找到比臺灣更璀璨的天空,也鼓勵每位想要改變的人,不要侷限於臺灣,放眼對岸的市場,只要在大陸肯努力、肯吃苦,一定能拚搏出比在臺灣更絢麗的未來。

延伸閱讀:
西進築夢的第一步
畢業不失業,西進求職行不行?

想關注中國大陸產業資訊?按讚追蹤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
對大陸營銷、產業、就業有疑問想發問交流?加入我們社團:前進新大陸:中國大陸商業討論區

西進築夢的第一步

文 _  吳同凰 / 旅讀中國 歡迎關注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

在北京平均薪資已超過臺北的同時,莘莘學子和社會新鮮人,
已將距離近又無語言隔閡的大陸納入就業選項;
然而,赴陸就業真那麼容易嗎?事前又該做哪些準備呢?

據《聯合報》二零一七年「兩岸關係趨勢調查」,顯示有四成臺灣民眾願意赴大陸就業,三成八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創調查八年來的新高點。媒體報導加上大陸影視娛樂日益興盛,如打開電視可見大格局製作的大陸偶像劇和綜藝節目,拉近了大陸和臺灣之間的距離,讓臺灣民眾意識到大陸的經濟繁華,進而嚮往前往大陸就業。但是,即使沒有語言和距離的屏障,西進大陸發展也絕非想像即一蹴可幾,就業環境及文化上的差異,常成為臺灣人無法融入大陸的主因,更有許多人因格格不入而感不適敗興而歸。

為了消弭兩岸之間的鴻溝,協助臺灣年輕世代順利「登陸闖錢途」,《前進新大陸》於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廿日開設了「大陸就業早知道」系列課程,課程採微信「千聊直播」方式,於每週三晚間八點開課,並邀請任職於中國知名科技創投媒體36Kr(36氪)的林宛妘擔任講師,透過講師分享從臺灣到大陸就學、求職的經驗,讓有意西進闖蕩的年輕人,可快速對接大陸就業市場。

大陸經濟成長快速就業機會數不勝數

林宛妘就兩岸的經濟差異,分享了兩個時間點的國內生產總值:一九九零年,臺灣為一千七百億美元,大陸為三千八百七十八億美元,面積遠不及大陸的臺灣 (約為大陸兩百六十五分之一),當時國內生產總值約為大陸的四成三;到了二零一三年, 臺灣為四千八百九十三億美元,大陸則已飆升至九兆零三千九百卅七億美元,臺灣的國內生產總值只為大陸的百分之五左右。

從此數據可看出,大陸經濟成長速度之快,再加上大陸地廣人眾,光是林宛妘生活的北京,包含流動人口及當地戶籍人口,即有三千至四千萬人,遠超過臺灣人兩千三百萬人口,其龐大就業機會可想而知。另外,大陸不只一線城市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甚至二線城市的發展,也已經慢慢超越臺灣。

在臺灣,大學畢業生的月薪平均兩萬六至兩萬八,大陸一線城市如北上渝,則約兩萬四新臺幣左右,已與臺灣接近,且後續看好,如從北大、清華、人大等一流名校畢業工作五年後,薪資可能高達臺灣兩倍甚至更多,且隨著行業或職階不同而有不同級距的薪資差,發展空間相比臺灣更大。

林宛妘以其商管科系背景,鑑於上述種種因素,讓她敏銳嗅出大陸的無窮商機,因而放棄了在臺就業、到歐洲打工度假的機會,毅然決然到北京攻讀清華大學研究所,作為日後進入大陸就業市場的敲門磚。

hunters-race-MYbhN8KaaEc-unsplash.jpg

把心態擺正 積極累積人脈

林宛妘強調,不管是要到大陸讀書或就業的人,最重要的還是「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都可能是自己原本不習慣的,例如氣溫,北京冬天最冷時可達零下十度、更密集的人口如擁擠的地鐵、更遠更大的空間距離,如從北京的最北端懷柔開車到最南端大興,路程就要花上三個半小時。

再者, 大陸現處於互聯網盛況,舉凡吃東西、買衣服、租房子、坐車等日常,都可使用流動應用程式,因此若沒有智慧型手機或網路,都會造成生活不便。林宛妘以自己為例,她在大陸出門即使只帶手機也能暢行無阻, 因為小至攤販、大至百貨,都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完成交易前提是這些服務都需綁定銀行卡,所以必須先在大陸的銀行開戶。

當做好心理準備後,接著便要進一步調整心態:試想,大陸有十三億人口相互競爭, 相對之下,臺灣人在較平和的環境成長,思維方式不同也是理所當然。畢竟是我們選擇西進就業,便不應該帶著過多刻板印象去相處,應要調整心態和想法,學習像大陸人一樣思考,包含大陸的職場規則、上司及同事間應對進退,以及辦公室政治文化等。

另外,林宛妘也建議到了大陸後,應積極培養人脈關係,像是加入當地臺商或臺灣人的微信群,發生突發狀況時,至少有個能夠提供支援的團體。除此之外,她還推薦大家周末、下班,或有空閒時,可以多跟大陸人接觸, 只要儘量避開政治敏感話題,便能藉由文化交流,產生火花及獲取新知識。

將臺灣人優勢化為加分籌碼

林宛妘提及,臺灣人其實具備很多軟實力,甚至「臺灣人」這個身分,也擁有許多優勢,因此只要好好善用並加以包裝,便能化作履歷上的加分條件,成為與大陸人競爭時脫穎而出的關鍵。而她就自己的觀察,將臺灣人的主要優勢梳理成下列五點:

具備話題性

不要小看自己身為臺灣人的身份,光是這點就足夠引起話題討論,尤其大陸人知道對方是臺灣人後,多會用「我也有臺灣朋友」、「我去過臺灣」等回應打開話題,加上大陸人普遍認為臺灣人和氣、有禮貌、熱情,因此容易拉近距離當然,前提還是得避談兩岸敏感的政治議題。

護照便利

中華民國護照在很多國家都免簽,因此若任職外商或需要常出差的企業,辦理手續所需要耗費的時間或金錢成本,都比大陸人來得低。尤其因為出國方便,還會給大陸人時常出國的感覺,連帶有臺灣人普遍外語能力好、具有國際觀等聯想,因此若有出差機會可以大方爭取。

另外,因地緣關係,公司可能多會派遣臺灣員工到臺灣出差這時臺灣人的在地優勢又會顯現出來,還能藉出差機會返鄉。

薪資結構不同

大陸將整體薪資結構分作三方面:核心薪資結構、額外薪資結構,以及進階薪資結構。因為臺灣人在大陸就職屬於外籍人士,因此面試時可以跟公司爭取三方面的權益。…

圖_王苗/CTP photo

畢業不失業,西進求職行不行?

文_姜喆懷/旅讀中國
圖_王苗/CTP photo
本文選自第65期旅讀中國創講堂,歡迎關注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

鳳凰花開,今年有近卅萬大學畢業生即將投入職場,西進大陸求職已成為社會新鮮人考慮的方向。舉步前最好能先了解對岸的外籍雇員制度法規。

自大陸放寬臺灣民眾就業限制後,前進新大陸發展、開拓自己心中的理想夢土漸成為顯學。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三月發布的《一〇四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結果》指出在七十二萬赴海外工作者中,赴中國大陸者以高達四十二萬人的驚人數字,占比五成八居冠。

而《聯合報》去年發布的「二〇一六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更發現目前在學學生中,有四成不排斥前往大陸就業。此外,超過三成二的家長願意讓子女到大陸就學,比率較去年增加六個百分點,是歷次調查新高,令人注目。

即使現今政府主打新南向計畫,發展東南亞就業、創業合作空間,種種資料均呈現西進大陸就業仍是大眾職涯規劃的重要選項之一。不過兩岸雖無語言隔閡,在職場與文化上仍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對大陸的認知相對淺薄,面對當地複雜多元的求職平臺與就業環境,再加上錄用臺灣員工手續繁瑣,若事前沒有做好準備,僅靠著滿腔熱血貿然登陸,最終只怕是鎩羽而歸。

在對的就業平臺,找對的工作

倘若不靠臺商企業外派,新鮮人想直接落地在當地尋找好工作,不若高階商管人士坐擁豐富人脈背景,求職大多依靠當地求職平臺,但臺灣求職平臺幾乎沒有大陸公司刊登職缺,或又對大陸的求職平臺並不熟悉,導致無法把握機會尋得適任工作。

大陸目前的求職平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垂直類與綜合類平臺。垂直類按照不同行業或地域畫分,是臺灣較少見。

近年「互聯網與互聯網+」行業發展蓬勃,專攻該領域的垂直類求職平臺便成為主流。《拉勾網》便是此領域最大的求職平臺,根據Alexa.cn二〇一六年一月的數據,平均每日流覽該網站的不重複用戶數高達六十萬人,為其他同性質網站的七倍,而網站職缺也多以程式設計師、產品經理與內容運營為主。另外搭上互聯網創業風潮,該平臺也多為年輕人與新創公司所愛,若想尋找此類職缺,不妨嘗試在《拉勾網》投下履歷。

綜合類求職網站的行業覆蓋範圍廣、簡歷量大,以最大的求職平臺《智聯招聘》為例,每日平均瀏覽人次不重複者超過百萬,為所有求職網站之冠,但就像臺灣的104求職網站,陳舊職缺與履歷累積甚多,工作配對績效亦受到影響,在求職時必須注意。

臺灣身分成阻礙?破解雇用迷思

大陸工作難尋,臺灣人的身分更可能成為就業路上的障礙,依照目前的就業法規,臺灣人仍為外籍人士,許多在地企業不知道如何處理,索性拒絕雇用,更糟的情況可能會成為違法的黑工,毫無保障。

若想合法就業,必須於居住地警局取得「暫住證」,並請聘用公司協助申請「臺港澳人員就業證」,才能合法保障臺灣人在大陸工作的權利以及受到相關勞動合同法的保護。

與此同時,也必須了解大陸的社會保險制度與所得稅制,若非臺商外派,就難以享有臺灣的勞健保,一般而言在大陸就業,資方需要負擔雇員部分社會保險,也就是俗稱五險一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以及公積金)。但許多企業會因臺灣人身分的模糊地帶規避繳納,使員工權益受損。不過旅居北京多年,臺灣玩坊暨北京一刻館聯合創始人雷中行強調:「臺灣人投保五險一金的意義不大,特別是公積金只有在大陸買房租房才會用到。」

雷中行更分析:「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投保五險一金,有些只會幫員工保五險,甚至是三險。」因此在簽訂工作合約同時,不妨確認公司是否有繳納五險一金,或是要求稅後薪資兩成至三成的「五險一金折現補貼」。

「最後,在核薪前可以要求得知『稅後』薪資實拿多少?」雷中行提醒,根據大陸的所得稅法,以月薪一萬人民幣為例,適用稅額高達百分之廿,這部分需由個人承擔,因此在協商薪資時需要多詢問稅後實拿薪資金額,以免領薪時發現所得與想像有落差。另外,福利津貼例如住宿、交通與返鄉補助也可以主動向雇主爭取,「不過返鄉補助或其他福利,現在企業願意提供的越來越少,就不要期待太高。」若達成共識則必須一併簽定於勞動合同內,屆時才有保障依據。

了解各地就業環境 才能無往不利

登陸謀職,首當其衝的便是先認識大陸各地就業環境,主動了解大陸各地就業環境,並對各地區就業政策有概念,才不會在落地時慌了手腳。以廈門為例,廈門創業公社運營經理游才徵分析前往廈門就業或是創業的利弊,他認為廈門居民普遍對臺友善,市場機制與對臺配套措施成熟,「不管是在社會、政治還是生活上,都能讓前去的臺灣人快速上手。」

但廈門發展同樣也有缺點,像是因為地域不大,過量臺灣人進駐,造成臺灣人在此地的優勢普及化。「若以通商而言,廈門非常了解臺灣的大小事,包括產品。在透明度較高的情況下,臺灣人不容易從中賺取高利潤。」因此無論是就業或是創業,在廈門發展雖輕鬆卻也容易停滯不前。應該把眼光放在整個中國市場,而不是繼續待在舒適圈。

各地對臺灣的政策亦會影響企業錄用臺灣人的意願,游才徵引用二〇一五年出臺的《海滄區引進臺灣人才暫行辦法》,若企業聘雇臺籍人士除了開辦費減免、場所更能免租,甚至可以補貼臺籍雇員的薪酬與交通、培訓津貼,因此廈門企業多會願意錄用臺灣人。

除了因人緣地緣優勢早在二〇一三年已推出相關優惠政策的浙江、福建兩省,大陸各地也逐年積極網羅臺灣人才,今年上海市更首度在臺灣舉辦徵才博覽會,廣邀臺灣年輕人赴陸就業。

大陸幫扶減緩登陸就業障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透露:今年一月北京舉行對臺工作會議,此次會議最值得注目的議題即是:如何給予臺灣民眾在大陸更便利的待遇,這個消息已在二月國臺辦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得證實,目前由相關部門研究,時機成熟後會陸續實施。

而日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於兩岸臺企產品展消會致詞時再次提到:將在今年實踐讓臺灣人民前往大陸就學、就業、創業時,給予各種幫扶政策。此規劃一出,不僅受到部分臺商的青睞,讓有意前往大陸就業與發展的社會新鮮人,也能因此減少阻礙,但此機制實際上如何運作實施,僅能待大陸出臺相關規章才能得知。

【BOX】前進大陸就業四步驟
  1. 找工作:使用大陸求職平臺找尋心儀工作。
  2. 暫居證:赴陸取得居所後向當地警局取得「暫居證」。
  3. 簽合同:與雇用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並協商薪資與補貼。
  4. 就業證:經由公司協助辦理「臺港澳人員就業證」,方能合法在大陸工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