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姜喆懷/旅讀中國
圖_
想透過優質內容實踐盈利,創業者如何在百家爭鳴的內容戰場脫穎而出?而臺灣在這樣的創業氛圍裡,又有什麼優勢可以發揮,吸引眾人的目光?
放眼大陸市場,知識型內容創業尚處於流量至上的商業模式,藉由用戶轉化與廣告投放做為變現手段,不過隨著相關產業發展成熟,靠流量獲利幅度持續下跌,根據企鵝智酷〈二○一七自媒體趨勢報告〉,有超過七成五的頻道運營者認為現在獲取流量與吸引廣告投放的效益不佳、變現難度高。
付費內容已逐漸取代流量成為知識型內容創業的下一個風口,企鵝智酷的調查數據更顯示,目前「願意為內容付費」的行為在智慧型產品使用者中滲透率高達三成五,代表每三個手機、平板或電腦等產品的使用者,就會有一位願意因內容性產品付費,表示內容付費據有一定規模。
知識焦慮為知識付費奠基
再看另一份報告,去年底易觀推出的〈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二○一六〉內文提到,近幾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趨穩,二○一五年每個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二一九六六元人民幣,較二○一二年的一六五一○元,三年間成長約三成五,大眾的消費結構也因而改變: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比例逐年降低,高階人力資源的教育、文化娛樂等產業的消費比例暴漲──講求文化素養的新消費結構因而形成。
同時,現代社會科技進步與文化水平提升後,媒體也隨之蓬勃,傳遞著無限量的資訊與知識,讓人產生終其一生也無法完全擷取的壓力。這尤其使得新生代中產階級承受著無形的知識焦慮──雖然手中已握有穩定的財源,但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對未來如履薄冰,這種無所適從的恐懼猶如漣漪,在社會產生輻射效應,應此需要而生的各類可為個人生涯「升值」的知識內容平臺自然如雨後春筍暴增。(義烏跨境電商創業營)
既有買方市場,亦有商品可賣,如何賣便是門學問。雖然普及的行動支付系統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可加速知識內容平臺的獲利,然而,究竟如何提供優質內容、並讓用戶為此買單?這才是細水長流的為商之道。
「碎片化」內容成為主流
內容付費最大的特徵就在於,消費者同時也正被「消費」,而這裡的消費不只是金錢。「時間是新的戰場,也是新的貨幣。」大陸知識型網紅、《羅輯思維》主持人羅振宇在二○一六跨年演講上提到:「消費者為你支付的不僅僅是錢,還有時間。未來,在時間這個戰場上,有兩門生意會特別值錢:第一,就是幫別人省時間。第二,就是幫別人把省下來的時間浪費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也就是說,能幫用戶省下時間的商品才會被消費者「消費」。然而如何能妥善為用戶省下時間?廈門海基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榮群認為:網路世代的時間是「碎片化」的,所謂碎片化,指的是需長時間閱讀的紙媒或連貫篇章會逐漸遭大眾捨棄,轉而養成將零碎時間投入行動裝置來斷續閱讀的習慣。
曾榮群更強調:「面對時間碎片化的讀者,內容創業不只需要好的內容,更看重準確的表達形式!」他不認為,現今海內外知名大學的開放式課程會適用於網路世代,「實體講座錄影與公開課程只是運用網路重新包裝傳統內容。」現在的社會節奏愈發快速,沒有人願意撥出一小時全神貫注收聽節目,尤其是像經濟學、歷史學等這類知識量龐雜、消耗腦力的內容。
以羅振宇旗下的「得到」App為例,精選優質創作者,製作近廿檔付費節目,每週五天的八分鐘音頻推送,不但符合大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以聲音取代影像,還可讓使用者不侷限於收看電腦螢幕,碎片時間如通勤、如廁甚至洗澡都能收聽。截至三月五日,「得到」總用戶數超過五百五十八萬人,每日活躍的平均用戶超過四十五萬人,節目銷售累計一百四十四萬份,成績斐然。
除了「得到」,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依循類似的模式,推出付費音頻課程;去年六月,喜馬拉雅《好好說話》節目,更在上線首日銷售突破人民幣五百萬元,可見此類因應碎片化閱讀習慣而生的短音頻、短視頻在未來會是知識型內容創業的新興行業。
此外,企鵝智酷報告提到,線上諮詢這類平臺如知乎網推出的知識分享社區「知乎live」、果殼網的付費問答產品「在行」等的銷售雖不及上述付費課程來得高,然而藉由實時問答滿足用戶「現在就需要答案」的需求,在未來亦有可觀的發展潛力。(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
臺灣自媒體轉向大陸拼人氣
臺灣知名YouTuber「囧星人」,為製作知識型節目「囧說書」而上網募資,尋求每月廿萬元的贊助額。沒想到這個目標不到半天即達成,目前超過一千五百人贊助,每月訂閱金額已高達四十二萬元;無獨有偶,以YouTube平臺做英語與文化教學的「阿滴英文」也利用線上募資,結果吸引千人贊助廿一萬元製作費,兩個例子顯示知識型內容付費已為臺灣年輕世代接受。
臺灣因經濟發展較大陸早,自媒體創作影視內容水平高而備受矚目,尤其在文娛、教育領域仍大有可為。然而,受限於市場規模,轉化較為困難,知識型內容創業在臺灣的效益也難以彰顯。曾榮群認為,這些優質內容創作者若能到大陸發展則更有發展。「尤其是小公司、工作組彈性較大,很適合到大陸發展。」另一方面,若有影視或是節目作品,也可以考慮上架優酷或喜馬拉雅等開放平臺,打開知名度。
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曾獲美國《出版人週刊》推崇為「臺灣與國際繪本界接軌的推手」,他便透過「得到」平臺上架節目《郝廣才‧今天》,每天說一個歷史上所發生的真實故事,提升收聽者對文字與作文的靈敏度。節目在去年底甫一播出,便吸引數千人收聽,目前訂閱數已達一萬兩千多人。
「不過赴陸從事內容創業,言論必須要自我注意。」曾榮群也提醒,由於大陸長年處於言論管制很不穩定的狀態,臺灣的內容創作者必須謹記避免跨越政治紅線,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除此之外就沒麼好擔心的!」
知識型內容創業說來簡單,但要穩定產出優質內容吸引讀者付費則極為困難,臺灣內容生產者不妨可以參考大陸成功的示範,趁勢抓緊機會,在大陸內容創業這片藍海,揚帆前行。
(本文選自63期旅讀中國雜誌創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