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_葉欣
來自日本HIT-POINT工作室的手機遊戲《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大爆紅,幾乎人人開口閉口都是「蛙蛙經」,不管是微信朋友圈、facebook還是instagram都被這隻厭世臉的蛙蛙洗版,逢人的問候語都從「甲霸沒?」變成「你的蛙回家沒?/寄照片回來沒?」
中國網友稱這是款「佛系手遊」,養了青蛙既不能拿來比賽也不能戰鬥,不但不能跟牠有深刻的互動更不能控制牠行動,然後牠動不動就出門旅行,行蹤不明、歸期不明、生死不明,玩家能做的只是幫牠收拾行囊,等牠蛙老大開心了就寄張照片回家,好一點帶回點伴手禮,讓我們有種錯覺─青蛙有自主意識,他有決定自己要幹嘛的權利。
許多人針對這種青草池塘處處蛙的現象提出了疑問:當今年輕人都不想社交、不想結婚、不想生娃,為什麼養「蛙」遊戲卻會大規模流行?這背後是什麼心理狀態?以下引用心理學家盧美妏的部分觀點分析:
充滿安全感的依附關係
旅行青蛙滿足了人們對於關係的需求。
人是社會的動物,活著就需要關係,但生而在世誰沒被關係傷害過呢?
我們對關係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在現實生活中開啟一段關係通常會伴隨著各種擔心,他會不會不喜歡我?是不是厭倦了?需不需要妥協?他在不高興?最近好像比較疏離?在這些擔心中,我們會焦慮、會迴避,會不自覺透過滿足對方的期待或是強求對方滿足自己,來填滿自己被不安佔據的心。
但跟青蛙的關係,充滿安全感:無論如何,我的蛙都會回家。
蛙不在家?也沒關係,做點自己的事吧!
活在當下-沒有負擔的未來
想想重新認識新的人、重新談個戀愛,有多麼累人。不如養蛙。
生小孩?生小孩容易、養小孩難。養娃?不如養蛙。
清晰的界限感
在旅行青蛙的世界中,界限感被清晰的設置。
跟常見的養成遊戲不同,玩家能做的事太有限了,除了採收幸運草、為蛙打包行囊,蛙想出門旅遊、想宅在家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甚至沒有到數計時的成長設定,蛙像是個有自我意識的個體,無法掌控。
我們已經生活在缺乏界限感的社會,父母對我們跟誰在一起「又」出門、去旅遊的意見從沒少過;大姑媽二舅表三嬸婆六叔公,三不五時對著我們的工作、生活指手畫腳。但這款遊戲不同,我雖然「擁有」蛙蛙,卻無法「干涉」牠。
很多人玩一玩覺得特別像父母在養孩子,蛙出門時叨著唸著自家孩子不知道又跑哪撒野,回家後卻又看不慣牠整天宅在家耍廢。
前幾天向家母推薦這款遊戲,她表示毫無興趣,說這樣的物種她已經養了二十幾年,更狠的,我甚至不願意讓她準備我出門時的行囊。
我的蛙蛙已經出門一天一夜,總共給我寄了兩張照片,我在桌上擺滿食物等著牠回家。
前往大陸創業、就業第一手完整新資訊,讓您前進大陸有方向!
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xnest.com.tw/